编程语言
首页 > 编程语言> > 秋招C++开发学习之路day7

秋招C++开发学习之路day7

作者:互联网

day9(分值算法、三种IP、ABR、IP数据报、数据报生命周期、首部、默认路由、ICMP)

  1. 分治算法,将问题划分为一些独立的子问题,递归的求解子问题,然后合并这些子问题的解得到原问题的解。
    而动态规划分解得到的子问题通常不是相互独立的。主要是把得到的子问题的解保存下来,在需要的时候再找出来,这样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计算。
  2. 网络层提供两种服务,一个是虚电路服务,一个是数据报服务。
  3. 互联网可以由多种异构网络互连组成。
  4. 常用的三种IP地址,ABC三类的网络号与主机号的字节比例是:1:3, 2:2, 3:1
    每个IP地址都是由网络号和主机号组成的,IP地址实际上是标志一台主机(或路由器)和一条链路的接口。
  5. 一个网络是指具有相同网络号的主机的集合。
  6. 物理地址是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使用的地址。 IP地址是网络层及以上的层使用地址,是一种逻辑地址。
  7. 虽然数据报有源站IP,但是路由器只根据目的站的IP地址的网络号进行路由选择。
  8. ABR协议解析IP地址得到硬件的地址。只知道硬件地址时可以通过DHCP协议(包含RABR)反解出其IP地址。
    ABR是通过在主机ABR高速缓存中存放一个(本局域网)从IP地址到硬件地址的映射表,并动态的更新。
    在发送数据报的时候,先查看映射表里有无目标主机的IP地址,有就找到对应硬件地址写入MAC帧里。
    缓存里没有时,首次发送数据报都要广播式发送ABR请求分组,发送分组请求时就把当前主机的IP和硬件地址存下来了,收到应答后都把IP地址和硬件地址写入ABR高速缓存,下次再有通信时就能直接查看缓存。
    且都设置保存的时间,防止更换硬件地址。
    ABR是解决同一局域网上的主机和路由器的IP地址和硬件地址的映射问题。
  9. IP数据报,首部+数据部分。首部前20字节是固定长度,加上一些可变部分,再加数据部分。
  10. MTU,数据报长度超过该链路层的MTU值,就需要对数据报进行分片处理。
  11. 数据报在在互联网中经过的路由器最大数值是255,每次转发TTL减1.若TTL值为1.则只能在本局域网中传送。TTL减小到0,则自动丢弃数据报。
  12. 首部的可变部分,按照选择的项目从1-40个字节不等,最后用0来填充补齐到4字节的整数倍。
  13. 默认路由指定,主要在网络有很少的对外连接时很有用。
    路由表是一步步查询 下一跳 路由,没有完整的路径!
  14. 增加子网络号,就减少主机号的数据位。
  15. 使用子网划分后,路由表包含以下是三个项目内容: 目的网络地址、子网掩码、吓一跳地址。
  16.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,是作为IP数据报的数据部分。来反馈一些差错信息。

day10(IPv6、ipv4、中继系统)

  1. IPv6的首部是固定长度的。其地址从IPv4的32位变为128位。地址空间扩大了2^96倍。
    首部改为8字节对齐。
    IPv6的数据报是:基本首部+有效载荷 组成。有效载荷里面可以由0个或者多个扩展首部,数据部分包含在有效载荷里。
  2. IPv6采用冒号十六进制记法,里面允许省略前面的0,,如:0000可以写为0。
    允许零压缩,如:FA:0::0:B,可以写为FA::B。
  3. 有的主机或路由装有两个协议(IPv4/6),叫做双协议栈。他是通过域名系统DNS来确定使用哪一种协议。
    ipv4向ipv6过渡的方法有两种:一是双协议栈形式,二是隧道技术,隧道技术就是把ipv6数据报封装成IPv4的数据部分,出隧道之后在把数据部分交给主机的IPv6协议栈。
  4. 中间设备又叫中间系统、中继系统。
    物理层中继系统:转发器。
    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:网桥或者桥接器
    网络层中继系统:路由器
    网桥和路由器的混合:桥路器
    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:网关

标签:首部,day7,IP地址,ABR,C++,地址,主机,秋招,数据
来源: https://blog.csdn.net/weixin_42925054/article/details/1009157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