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程语言
首页 > 编程语言> > 干了3年程序员,我开窍了

干了3年程序员,我开窍了

作者:互联网

“当时每酣醉,不觉行路难”。

每每有人问我:

程序员工作三年,要大致学习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?

这时候,我感觉很难给出一个绝对正确的回答。

我能做的就是,如实的把我做程序员三年后的状态分享出来,供大家参考。

卖油翁今已手熟尔

在我当了程序员三年之后,我对开发这事儿已经非常熟练了,熟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:

  1. 提给我的业务需求,我已经能毫不费劲的形成技术思路。
  2. 写代码的时候,我已经能准确而快速的使用开发语言的 API 了。

我认为三年的程序员,做到以上两点是基本条件。干了三年左右,大部分人都已经很适应程序员这个工作了,是团队中编码的主力军,开发工作应该做的很顺利了。

如果大家在这方面还没做到位,我的建议是多写一些代码。这些代码可以是一些小工具,也可以是一些刻意练习。

牛客网上求职必备下的编程集合和它的基础提升模块大家可以看看。

说到这里,我多说一下,如果大家真的很熟练了,大家也要警醒一些。因为这种熟练的开发代码就像麻药一样,会渐渐地麻痹了大家的精神却不自知。

我自己对此是有些教训的。

我当时由于工作比较顺利,学习开始不那么努力了。虽然技术文章还在看,但系统的学习却停滞不前了。

我没有去系统性的拓展我的新技术学习,也没有规划好如何继续深入挖掘各种已掌握技术的细节。

直到一年后,公司有了一些变动,我被迫提前做了架构师,才发现自己知识的贫瘠。还好那时我醒悟的还不算晚。否则,我可能就一直沉湎于自己构造的舒适圈,很可能就影响到自己以后的发展。

因此,这里我想通过我的经历告诉大家,当你工作了几年后,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,你得成为一个熟手,能搞定大部分常规的需求。

但是,这种工作上的顺利可能会让你懒惰,这点一定要警惕。干咱们这行,是需要持续学习的,因为行业变化太快了,各种新技术新理念新架构层出不穷。

打算在这个内卷的行业里继续走下去,只有不断的学习,深挖技术细节夯实基础,学新技术拓展眼界。

已知曲中意,亦是曲中人

干了三年,品鉴代码的好坏应该成为了自己的基本能力了。

我们至少应该拿到代码一看,就知道这代码写的好还是坏,维护容易还是困难。

这个能力是咱们的基础能力之一,其他基础能还例如,选第三方工具库的能力,如何重构代码的能力等等

如果你在代码方面还有些薄弱,我建议看看《代码整洁之道》这本书。

那如果你工作了三年,对代码好坏的嗅觉已经非常灵敏了,也千万不要自得,因为你此时需要克服一个问题,那就是嘚瑟。

这种嘚瑟体现在,你可能会开始评判别人的代码了。

回过头去看看,我当时就是这样。当看同事代码或者接手别人项目的时候,每当看到写的很难读,又或者组织很乱的代码的时候,我就开始去肆意的批评别人。

但我并不知道,自己也是把二把刀。我并不了解为什么人家代码写的难以维护,可能人家也是被迫的。

后来我接手了一个赶得很急、产品经理又不给力的项目,这时候,我才深刻体会到了那种赶工写代码的无奈。我才知道,自己也是写这类不可维护代码的同类人。

所以,后来我逐渐闭上了自己的嘴巴。当我再看到不好的代码,本能还是会反感,因为这增加了我的工作难度。但是,我已经不会再去批评作者了,而是会仔细思考,有没有更好的实现方式,我怎么能把代码改的更优雅。

自从这么做以后,我发现自己的编程能力竟然也跟着进步了。从很多烂代码后面,我学会了一些优化技巧,比如,使用位移去替代正常的加减乘数。

也从一些为了赶时间而写的不那么清晰的代码后面,看到了一些妥协的工作窍门,比如,使用 coninue label 和 break label 等去简化复杂的算法。

所以,工作了三年,品鉴代码好坏应该成为你的一种重要能力。

对于好代码,我们努力学习其风格;而对于坏代码,与其去狂妄的批评代码的作者,还不如我们仔细分析为什么它是坏代码,以及如何优化它。仅此而已,因为你自己也可能被迫会写出类似的坏代码。

穷千里目,更上层楼

老实讲,工作三年后,咱们至少要深度掌握一些技术了。

比如,我擅长 SQL ,能写各种性能优异的SQL,对 MySQL 有一定程度的了解。

前面我说过,我此时学习态度是很松垮的,所以,除了我掌握的,我后续竟然不知道该学什么方向了。

后来,可能是因为站到了更高的一个位置上,我突然知道了学习目标,那就是:

我的知识体系应该是随着公司后台架构的发展而进行拓展的。

比如,公司的架构主要是使用 Redis 做了第三方缓存,数据库是 MySQL,服务之间的通讯方式则是消息队列 RabbitMQ。

那么如果我想让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在公司的项目架构上,我应该怎么定学习目标?

当时我是这么分析的,我对 MySQL 了解的还算深入,但是对 Redis 和 RabbitMQ 还没有什么了解,只限于会用而已。所以,我定的目标就是对后两个技术进行深入学习。这样学完之后,我的知识体系就成了这样:

这套知识体系我掌握了,才能从众多的同事们中脱颖而出,才有可能成为团队中的核心。

所以,工作三年之后,咱们应该至少要深入掌握一些技术,并以此为基础,根据公司的技术架构去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。

做到了学习和工作相结合,才能在实力提升的同时也能得到职场上的正反馈。

花相似,人不同

做程序员的前三年,大家少不了各种 CV 代码。

不过在这三年中,我认为我们的 CV 应该有一些变化。

就说我吧,首先,我拷贝代码的来源发生了变化。从在网上随意找代码,变成了主要从 GitHub 上拷代码了,因为 GitHub 上的例子更多、更丰富。

其次,我拷代码的方式发生了变化。我会仔细研读要复制的代码,并配合官方文档,综合分析后,会对其做一些修改,变成真正适合我自己项目的代码。

最后,我拷代码的次数发生了变化。因为拷的代码我会仔细读、会改,所以我拷代码的次数在不断减少,自己独立写的代码越来越多。

所以,我推荐大家 CV 的时候,一是可以去专门的开源网站上找代码示例,二是 CV 前一定要分析下,明白每条语句的目的是什么,只有这样,咱们自己才能跟着进步。

现在 CV 是为了以后不 CV。

可言秋日胜春朝

三年工作,我可以独立解决一些线上问题了。

后来反思,我做的还不够好。因为我解决问题的方式大部分就是就事论事,只注重解决问题的表象,而不会去深挖问题的根源。

比如,JVM 内存溢出了,我的做法是改配置参数或者加内存,而不是想着怎么优化代码。

类似这种事情多了之后,由于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,导致后期维护项目的时候,bug 越改越多,问题越修复越大,极大的增加了维护成本,慢慢的就变成了一个大“屎山”。

大家解决问题的时候,千万别学当时的我,只看问题表象。尽力对问题深挖,去根本性的解决问题。这样除了对项目和公司有好处,对个人成长也极为有利。坑踩的多,填的多,都会变成你的宝贵经验。

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

代码要写的尽量可读,尽量清晰,是我这个时候写代码的主要理念了。我不知道别人工作三年如何,但是我自己是吃够了这上面的亏。

以前写代码,由于编程水平很渣,而且也没听过“重构”,经常会写一些很难读的代码。比如,把很长的逻辑写到一个方法里,一个类几百上千行。结果在维护的时候就懵逼了,自己写的代码自己都看不懂,经常改错。

后来,我注重了代码质量,注重了重构,bug 也随之减少了很多。后来,团队 Leader 评价我写的代码“可读性和工程性都很好”。

建议大家也重视代码质量,代码要清晰可读,不要为了炫技而特意写一些难读的代码。

好雨知时节

三年里,我经过了很多项目 DeadLine 的考验。我此时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——按时完成任务比完美的完成任务要更重要。

单纯从技术角度看,如果我们要达到完美,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的。优雅的代码,极致的性能,最优的资源利用,都是体现技术完美的因素。而这些因素,无一不是猛烈吞噬时间的猛兽。

现实上呢,我们开发的产品,市面上基本都有竞品,所以呢,需要我们早做完上线去抢有限的用户、有限的份额。因此,这就需要我们一定要快,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活,应该成为咱们的第一优先保障。

方与人便人称便

工作了三年,我也明白了技术是为业务服务的这个道理。我也明白,越了解业务,我做出来的项目就会越契合业务,而越契合业务,项目、代码的价值就越大。这是一个正向循环。

所以后来,我每次要开发一套系统的时候,都会去主动学习相关业务知识。

后来我能从技术无缝转管理,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,我能更顺利的理顺业务和技术之间的裂痕,也能更平滑的将业务需求转化为技术需求。

你不得不承认,在国内真正技术驱动的公司和产品太少了,大部分现状是“技术服务于业务”。虽然这个现状我不喜欢,但是不得不接受,所以我还是想告诉大家:熟悉业务,是我们能突出自己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。

写到这里基本就写完了,最后我想说一下,工作三年的程序员大概要到什么程度,真的是千人前面的。每个人所在的公司不同,开发的项目不同,所在的职位不同,自然大家的感悟不同。

我上面说的那些话,除了想分享给大家,有些话也是想说给从前那个我听的。


你好,我是四猿外。

一家上市公司的技术总监,管理的技术团队一百余人。

我从一名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,转行到程序员,一路打拼,一路成长。

我会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写成文章,把枯燥的技术文章写成故事。

不知不觉,我原创了不少文章,最近把其中的一些精华文章做了个汇总整理,优中选优,整了一份文档——《爬坡》。

《爬坡》里包括了 15 篇技术文章(包括学习编程技巧、架构师、MQ、分布式)和 13 篇非技术文章(主要是程序员职场),一共十万多字。

这个文档的获取方式戳这里

标签:代码,技术,三年,学习,程序员,开窍,CV
来源: https://www.cnblogs.com/siyuanwai/p/1564948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