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SAPP 第五章: 优化程序性能
作者:互联网
前言
最近重读 CSAPP 第五章,这一章的主题是优化程序性能。
首先,在开始着手优化程序性能之前,需要考虑现有程序的算法和数据结构,先优化算法。这种优化获得的提升是数量级的提升,比如从 \(O(N^2)\) 复杂度到 \(O(N)\) 复杂度,这种理论上复杂度的优化,在数据量上去之后,效果明显。
接下来就是要相信编译器是很聪明的,它帮助你做很多性能优化,gcc 开启 -O 选项进行优化。但是呢,我们需要认识到编译器的界限在哪里,编译器不会帮你做哪些优化。对于编译器,它要考虑的是如何保证优化后程序的行为一致。因为一些问题的存在,编译器无法确定是否可以优化。最典型的问题是 memory aliasing,出现的场景是两个指针指向同一块内存地址。函数可能有 side effect,所以函数调用不会被轻易的优化,除非是 inline。知道了编译器能与不能,就可以写出编译器比较好优化的代码了。
最后是基于对现有处理器结构的理解,对内存层级的理解进行优化。现代处理器中处理指令和执行指令一般是分开的,处理指令的地方我们称之为 ICU(Instruction control unit),执行指令的地方我们称之为 EU(Execution unit)。ICU 负责取指令,将指令解码成更小的可执行单元。EU 负责接收这些更小的可执行单元,这些分解的操作可以并行执行,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点对程序进行优化。这章提到了三个优化的技巧:Loop Unrolling, Multiple Accumulators, Reassociation Transformation。此外,现代处理器还提供了 SIMD(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),单条指令,多个数据,使用这些指令可以获取更好的并行度,从而进一步提高程序性能。
这一章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数据流图的分析,借助数据流图的分析,我们找到并定位程序的性能瓶颈。在分析数据流图的时候,需要意识到处理器的流水线特性。一个指令可以分解为多个小操作,这些小操作可以流水并行。因此在使用数据流图分析的时候,要考虑这一点。
优化技巧总结
- Eliminating Loop Inefficiencies,减少循环时低效调用,比如 for 循环当中检查边界,如果每次都调用一个方法获取长度,这将大大增加时间消耗,更坏的情况是导致了算法复杂度的改变。
- Reducing Procedure Calls,减少程序调用。
- Eliminating Unneeded Memory References,减少不必要的内存引用。使用一个寄存器变量做临时读写,将最后的结果写入到内存中。如果每次都写入内存,那么会很低效。
- Loop Unrolling,循环展开。for 循环每次步进 2 或者更多,提供指令级别并行。
- Multiple Accumulators,使用多个累积变量。从数据流图的角度去分析,使用多个累积变量可以获得更好的指令并行。
- Reassociation Transformation。算术运算的时候,可以先计算某些部分来获得更好的指令并行。
- SIMD,从指令级别的角度看,使用单条指令多条数据去加速并行。
- Register Spilling。如果使用了太多累积变量,超过了寄存器的数量,那么会开始使用放在内存中的栈变量,这样将会导致访存,使性能下降。
- 现代处理器采用了乱序执行的策略,对于分支执行,它会选择一个分支直接执行,如果分支预测错误了,那么将会清理环境,重新取指令,重新执行。为了减少这种分支预测错误带来的代价,可以使用 Conditional Moves 类别的指令来减少分支预测错误的代价。
- Do Not Be Overly Concerned about Predictable Branches。不用过多担心分支预测。因为很多情况下,分支预测的结果往往是正确的,只有最后一个元素预测错误,比如判断 index 是否已经在数组的边界等操作。不过对于一些比较随机的判断,分支预测的性能却不会很好,所以这些随机的分支判断可以使用 Conditional Moves 进行优化。
CPE
这一章让我觉得非常优雅的一个地方是 CPE,使用 Cycles Per Element 来评估性能。这有助于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一段代码的性能边界究竟在哪里。Cycle 是处理器执行周期,比如一个 4GHz 的处理器,它每秒进行 \(4 \times 10^9\) 个操作,每个周期 \(0.25 ns\)。评估一段程序的性能,可以看看每个元素处理了多少个周期,即使用 CPE 来评估性能。
5.12 给出了处理器上操作的时间, Latency 是操作执行的时间,Issue 是两个操作之间需要的时间,Capacity 表示可以同时执行多少个这样的操作。后面的表中的 Throughput 分析了每个操作对每个元素执行时间 CPE 的理论上界。比如浮点数乘法,Capacity 为 2,Issue 为 1,在流水执行的情况下,平均下来一个浮点数需要 0.5 个 CPE,同理加法浮点数为 1.0 个 CPE。不过这里有个特别的例子,证书加法的 CPE 为什么是 0.5 而不是 0.25 呢?其实因为程序的瓶颈在别处,因为处理器上只有两个 load 单元,每次只能读取两个元素,所以不能同时 4 个元素都在进行。
CPE 的估计
计时的方法如下。我实现了一个最简单的求和,每个元素执行时间 2 ns。\(2 \times 1\) 循环展开、\(2 \times 2\) 循环展开、Reassociation Transformation 循环展开 的结果都是 1。看了一下服务器上的频率是 2.3GHz,每个周期大概是 0.5 ns。所以简单求和的 CPE 为 4,优化后的 CPE 为 2。如果要分析理论上界,我们还需要知道这个处理器的结构才行。(ps. 处理器是 Intel(R) Xeon(R) Gold 5218 CPU @ 2.30GHz)
#include <chrono>
using namespace std::chrono;
auto start = high_resolution_clock::now();
int ans = sum(x, N);
auto stop = high_resolution_clock::now();
auto duration = duration_cast<nanoseconds>(stop - start);
cout << duration.count() / N << endl;
cout << ans << endl;
多项式求和
书上有两个问题(5.5 和 5.6)讲的是多项式求和。多年前读到这个反直觉的例子,让我印象深刻至今。这两道题画个数据流图分析一下就清楚了。
- 在 5.5 中我们需要计算 n 次加法,2n 次乘法。在 5.6 中,我们需要计算 n 次加法,n 次减法。所以 5.6 计算次数更少,是不是应该算的更快呢?
- 直观来看,5.6 执行的运算数量少,应该有更快一点才对。不过画个数据流图,分析一下就知道 5.6 存在依赖关系,不能指令级别并行,而 5.5 不存在这种依赖关系,所以可以指令级别并行,速度比 5.5 要快!
对于 5.5 的数据流图分析,需要知道“流水线执行”。在计算 result 的 add 节点的时候,需要 3 个 CPE,但是因为不存在依赖关系,下一个 xpwr 可以并行执行,所以这个 add 节点的运算开销会被 xpwr 节点的乘法运行给掩盖。决定整个程序性能瓶颈的是 xpwr 的乘法计算。
对于 5.6 的数据流图,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计算过程的 critical path 需要经过一个乘法,一个加法。因为存在依赖关系,所以乘法和加法不能并行,所以这注定了 5.6 比 5.5 慢。
总结
这篇博客挺短的,将书上的优化技巧提炼总结出来。在阅读第五章的时候,最好关注两个层面。第一,编译器能干什么、不能干什么,它的局限在哪里。第二,需要了解现代处理器的结构设计,了解内存层级读写性能,优化是建立在对于这些结构的理解之上的。
标签:CSAPP,指令,CPE,编译器,第五章,处理器,数据流,优化 来源: https://www.cnblogs.com/zzk0/p/1526672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