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ython计算机视觉-BOF图像检索
作者:互联网
BOF图像检索
图像检索基本概述
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,有关图像检索的研究就已开始,当时主要是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技术(简称TBIR),利用文本描述的方式描述图像的特征,如绘画作品的作者、年代、流派、尺寸等。
到90年代以后,出现了对图像的内容语义,如图像的颜色、纹理、布局等进行分析和检索的图像检索技术,即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(简称CBIR)技术。CBIR属于基于内容检索(简称CBR)的一种,CBR中还包括对动态视频、音频等其它形式多媒体信息的检索技术。
在检索原理上,无论是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还是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,主要包括三方面:一方面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和转化,形成可以检索索引数据库的提问;另一方面,收集和加工图像资源,提取特征,分析并进行标引,建立图像的索引数据库;最后一方面是根据相似度算法,计算用户提问与索引数据库中记录的相似度大小,提取出满足阈值的记录作为结果,按照相似度降序的方式输出。
为了进一步提高检索的准确性,许多系统结合相关反馈技术来收集用户对检索结果的反馈信息,这在CBIR中显得更为突出,因为CBIR实现的是逐步求精的图像检索过程,在同一次检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与用户进行交互。
Bag of words模型
要了解「Bag of Feature」,首先要知道「Bag of Words」。
「Bag of Words」 是文本分类中一种通俗易懂的策略。一般来讲,如果我们要了解一段文本的主要内容,最行之有效的策略是抓取文本中的关键词,根据关键词出现的频率确定这段文本的中心思想。比如:如果一则新闻中经常出现「iraq」、「terrorists」,那么,我们可以认为这则新闻应该跟伊拉克的恐怖主义有关。而如果一则新闻中出现较多的关键词是「soviet」、「cuba」,我们又可以猜测这则新闻是关于冷战的(见下图)。
这里所说的关键词,就是「Bag of words」中的 words ,它们是区分度较高的单词。根据这些 words ,我们可以很快地识别出文章的内容,并快速地对文章进行分类。
而「Bag of Feature」也是借鉴了这种思路,只不过在图像中,我们抽出的不再是一个个「word」,而是图像的关键特征「Feature」,所以研究人员将它更名为「Bag of Feature」。
Bag of features (BOF)
BOF算法流程
1、收集图片,对图像进行sift特征提取。
2、从每类图像中提取视觉词汇,将所有的视觉词汇集合在一起
3、利用K-Means算法构造单词表。
K-Means算法是一种基于样本间相似性度量的间接聚类方法,此算法以K为参数,把N个对象分为K个簇,以使簇内具有较高的相似度,而簇间相似度较低。SIFT提取的视觉词汇向量之间根据距离的远近,可以利用K-Means算法将词义相近的词汇合并,作为单词表中的基础词汇
4、针对输入的特征集,根据视觉词典进行量化,把输入图像转化成视觉单词的频率直方图。
5、构造特征到图像的倒排表,通过倒排表快速索引相关图像。
6、根据索引结果进行直方图匹配。
提取图像特征
特征必须具有较高的区分度,而且要满足旋转不变性以及尺寸不变性等,因此,我们通常都会采用「SIFT」特征。「SIFT」会从图片上提取出很多特征点,每个特征点都是 128 维的向量。
训练字典
提取完特征后,我们会采用一些聚类算法对这些特征向量进行聚类。最常用的聚类算法是 k-means。
聚类完成后,我们就得到了这 k 个向量组成的字典,这 k 个向量有一个通用的表达,叫 visual word。
图片直方图表示
上一步训练得到的字典,是为了这一步对图像特征进行量化。对于一幅图像而言,我们可以提取出大量的「SIFT」特征点,但这些特征点仍然属于一种浅层(low level)的表达,缺乏代表性。因此,这一步的目标,是根据字典重新提取图像的高层特征。
具体做法是,对于图像中的每一个「SIFT」特征,都可以在字典中找到一个最相似的 visual word,这样,我们可以统计一个 k 维的直方图,代表该图像的「SIFT」特征在字典中的相似度频率。
实现BOF图像检索
代码
提取图像的 SIFT特征点:
# -*- coding: utf-8 -*-
import pickle
from PCV.imagesearch import vocabulary
from PCV.tools.imtools import get_imlist
from PCV.localdescriptors import sift
#获取图像列表
# imlist = get_imlist('D:/pythonProjects/ImageRetrieval/first500/')
imlist = get_imlist('flowers')
nbr_images = len(imlist)
#获取特征列表
featlist = [imlist[i][:-3]+'sift' for i in range(nbr_images)]
#提取文件夹下图像的sift特征
for i in range(nbr_images):
sift.process_image(imlist[i], featlist[i])
#生成词汇
voc = vocabulary.Vocabulary('ukbenchtest')
voc.train(featlist, 1000, 10)
#保存词汇
# saving vocabulary
with open('flowers/vocabulary.pkl', 'wb') as f:
pickle.dump(voc, f)
print('vocabulary is:', voc.name, voc.nbr_words)
将图像添加到数据库:
# -*- coding: utf-8 -*-
import pickle
from PCV.imagesearch import imagesearch
from PCV.localdescriptors import sift
from sqlite3 import dbapi2 as sqlite
from PCV.tools.imtools import get_imlist
#获取图像列表
imlist = get_imlist('flowers')
nbr_images = len(imlist)
#获取特征列表
featlist = [imlist[i][:-3]+'sift' for i in range(nbr_images)]
# load vocabulary
#载入词汇
with open('flowers/vocabulary.pkl', 'rb') as f:
voc = pickle.load(f)
#创建索引
indx = imagesearch.Indexer('testImaAdd.db',voc)
indx.create_tables()
# go through all images, project features on vocabulary and insert
#遍历所有的图像,并将它们的特征投影到词汇上
for i in range(nbr_images)[:500]:
locs,descr = sift.read_features_from_file(featlist[i])
indx.add_to_index(imlist[i],descr)
# commit to database
#提交到数据库
indx.db_commit()
con = sqlite.connect('testImaAdd.db')
print(con.execute('select count (filename) from imlist').fetchone())
print(con.execute('select * from imlist').fetchone())
图像检索测试:
# -*- coding: utf-8 -*-
#使用视觉单词表示图像时不包含图像特征的位置信息
import pickle
from PCV.localdescriptors import sift
from PCV.imagesearch import imagesearch
from PCV.geometry import homography
from PCV.tools.imtools import get_imlist
# load image list and vocabulary
#载入图像列表
imlist = get_imlist('flowers')
nbr_images = len(imlist)
#载入特征列表
featlist = [imlist[i][:-3]+'sift' for i in range(nbr_images)]
#载入词汇
with open('flowers/vocabulary.pkl', 'rb') as f:
voc = pickle.load(f)
src = imagesearch.Searcher('testImaAdd.db',voc)# Searcher类读入图像的单词直方图执行查询
# index of query image and number of results to return
#查询图像索引和查询返回的图像数
q_ind = 0 # 匹配的图片下标
nbr_results = 65 # 数据集大小
# regular query
# 常规查询(按欧式距离对结果排序)
res_reg = [w[1] for w in src.query(imlist[q_ind])[:nbr_results]] # 查询的结果
print ('top matches (regular):', res_reg)
# load image features for query image
#载入查询图像特征进行匹配
q_locs,q_descr = sift.read_features_from_file(featlist[q_ind])
fp = homography.make_homog(q_locs[:,:2].T)
# RANSAC model for homography fitting
#用单应性进行拟合建立RANSAC模型
model = homography.RansacModel()
rank = {}
# load image features for result
#载入候选图像的特征
for ndx in res_reg[1:]:
try:
locs,descr = sift.read_features_from_file(featlist[ndx]) # because 'ndx' is a rowid of the DB that starts at 1
except:
continue
#get matches
matches = sift.match(q_descr,descr)
ind = matches.nonzero()[0]
ind2 = matches[ind]
tp = homography.make_homog(locs[:,:2].T)
# compute homography, count inliers. if not enough matches return empty list
# 计算单应性矩阵
try:
H,inliers = homography.H_from_ransac(fp[:,ind],tp[:,ind2],model,match_theshold=4)
except:
inliers = []
# store inlier count
rank[ndx] = len(inliers)
# sort dictionary to get the most inliers first
# 对字典进行排序,可以得到重排之后的查询结果
sorted_rank = sorted(rank.items(), key=lambda t: t[1], reverse=True)
res_geom = [res_reg[0]]+[s[0] for s in sorted_rank]
print ('top matches (homography):', res_geom)
# 显示查询结果
imagesearch.plot_results(src,res_reg[:6]) #常规查询
imagesearch.plot_results(src,res_geom[:6]) #重排后的结果
运行结果
训练集65张图片:
检索的图片:
常规查询的结果:
重排的结果:
结果分析:
从结果可以看出,检索出来的第2,4张图片与输入的图片在形状上,纹理上,颜色上相似。第1,3,5张图片在形状纹理上相似,但是颜色不一样。从1-4是按照最相似开始排序的。重排后的图片有了变化,但是相似第二的图片其实看起来与输入的图片并不相似。
根据实验过程也发现了一些问题,对于大量数据,输入矩阵的巨大将使得内存溢出及效率低下。字典如果过大,单词会缺乏一般性,对噪声敏感,计算量大,关键是图象投影后的维数高;字典如果太小,单词区分性能差,对相似的目标特征无法表示。
参考文献1
标签:检索,python,特征,sift,图像,import,imlist,BOF 来源: https://blog.csdn.net/www_mmmmmm/article/details/117623420